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天市场上突然流行起所谓的“周期”之争,这件事情流行起来的原因很难说清楚,但基本上所谓的讨论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大,连豆角的价格都快上两位数了,房价也在飙升,通胀当有所抬头,因此周期性行业应该会相对得益。

道理听上去很简单,最要命的是没人可以证伪。按照个人的浅见,中国从来也没有什么通缩问题。当我一这么说,很多高级经济学家们都会跳出来指责:没看到工业品价格仍然在不断下滑么?我说我以前长期生活在上海,没觉得哪里有通缩,只看到多数人工资上涨。反驳的意见依然不绝于耳:你怎么能把上海当作中国呢?

不管如此,当大家开始热衷讨论通胀时,下意识地,我还是需要保持怀疑:这么多年来,所谓的共识往往都很可能是错的,跟着共识走,亲,多数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先插播一个几年前的案例,有一次某部门召集经济学家们开会,席间一个问题被提出:到底目前中国的经济放缓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当然是结构性的。但在数年前,几乎没有人敢打包票说这是结构性放缓,多数观点认为是周期性放缓——背后的意思很明确,周期性放缓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是可以化解的。政策不就是反周期的么?

在当时的会上,有一个声音让我依然记忆犹新,一个相对资浅一些的外资银行分析师说:难道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可以无限上升么?今年第一季度,广义货币增速已经超过目标很多,这是否意味着下半年整个货币供给可能会减速?

现在想来,这可能是那次会议上最为重要的一段发言,但却被所有人忽视,也就在那一年,中国发生了“钱荒“。之后就是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一轮轮声讨,再也没有人关心周期性放缓为什么就突然变成了结构性放缓。

在很多年之后,周期论再度卷土重来,似乎还颇有拥趸。坦率地说,我一直也在关心这些现象,但目前的一些总结如下:

经济指标没有好转,但商品价格出现明显的反弹;

食品价格有反季节性的上升,房价上升更为明显,但CPI通胀率似乎仍在可控范围;

债券收益率没有反弹,通胀预期不是特别明显;

股票小幅反弹,企业盈利似乎仍不理想;

  大城市工资上升的大波段似乎已经过去,小城市,你懂的。

稍微总结一下,我此前不认为中国有通缩,但目前也没看出通胀是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不认为”是因为我以前生活在上海,第二个“没看出”则可能因为我现在生活在海外。

话题:



0

推荐

周浩

周浩

17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负责北亚地区宏观和市场研究。目前常驻新加坡,此前若干年在上海工作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