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一个盘旋在所有人脑中的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市场对于通缩的预期正在下降,或者说市场过度price in了通缩风险。这样的一种“过度”带来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当CPI连续高于2%时,市场已经开始关心通胀甚至滞胀问题了。

研究者们的变化多端,肯定也会让政策决策者们头疼,几个月前,所有的人都在高喊通缩,要求央行大幅度放松货币政策,但枪头一转,市场又开始呼吁央行不能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多数研究机构开始调减未来降息和降准的幅度。

影响市场预期的因素包括:第一,猪肉价格快速上升,按照历史规律,猪价目前的回升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同时持续的时间会较长,按照“猪周期”理论,通胀未来必将快速回升;第二,房价快速窜升,这在一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房价上升必然带来房租的上升,而这也会增加通胀上升的压力;第三,商品价格在回升,周期说甚嚣尘上,按照周期理论,商品价格筑底之后将面临一定时间的回升。

要命的是,以上的观点很难被证伪,历史上这都是通胀上升的先期信号,而这些信号已经渐次出现,市场凭借历史经验来作出通胀上升的判断,似乎也并不过分。

但从政策端来看,真正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整体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政策决策者到底是应该考虑化解通缩风险,还是应该将所谓的通胀扼杀于摇篮?

在经典理论中,央行似乎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在各种曲线之间作出平衡,并高度关注通胀,一旦通胀出现抬头,就提前采取加息等货币政策收紧的举措,从而保证经济的“软着陆”。然而,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大,全球范围内,量化宽松已经进行数轮,但通胀却似乎越来越遥远,而当一个经济体出现久违的通胀时,事实上谁都无法承受任意扼杀通胀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

不幸的是,我们事实上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全球范围来看,核心通胀率高于基准利率的状况已经持续数年,这在历史上十分鲜见。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看到本国货币升值,一旦本币升值,就立刻采取新一轮的货币政策宽松,以避免汇率过强。而整体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则显露出“低速化”的趋势,“潜在增速”这样的概念也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通胀从而收紧货币政策越来越成为教科书中的古典理论。

当改革呼声越来越弱、全球经济越来越脆弱、市场动荡越来越频繁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其实仍然十分有限。在这个时候,政策决策者们也并不比任何人更加坚强。

谁敢扼杀通胀?

话题:



0

推荐

周浩

周浩

17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负责北亚地区宏观和市场研究。目前常驻新加坡,此前若干年在上海工作生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