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无可否认,过去十年来的商品超级周期已经画上句号。留给市场的将是痛苦的“去杠杆”。

事实上,蝴蝶的翅膀早就展开,从2013年的黄金价格暴跌开始,商品市场已经出现资金流出的迹象,此后的原油价格暴跌带动了更多的商品出现走软的迹象。在这一过程中,青岛港融资丑闻在2014年曝光,此后中钢集团和安徽皖江物流这两家与大宗商品贸易相关的国企宣布对银行贷款逾期甚至违约,使得商业银行进一步收紧对这一行业的贷款,大宗商品融资活动也因此受到了沉重打击。

中国需求下降是本次商品泡沫破灭的主要原因,同时商品融资痛苦的去杠杆已经开始。未来这一过程将很可能波及国际商品巨头们。

 

我们先来看几种融资模式:

发票融资:商品贸易融资这样的途径为何被广泛青睐呢?这就需要回到银行的风险控制程序和逻辑。传统上来看,贸易融资被认为是相对低风险的简单融资产品,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票查询到一宗贸易的上家和下家,从而可以确认贸易流的走向,这样一来贸易的真实性就大大提高,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愿意为这样的交易提供更加便宜的资金,同时审批程序也相对简单。

在中国国内,在过去几年中伴随着监管机构对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信贷收紧,这导致了这些信贷需求不得不转向信托等表外业务,但信托的高成本却让很多开发商和地方融资平台却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需求需要寻找更具有竞争力的融资渠道,而贸易融资的便利性和低成本,也就自然得到了一些“有心人”的关注。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通过放大杠杆来获得更多的廉价资金,是此类贸易融资的关键点。简单来说,如果同一批货物如果能经过多次转手,就能创造出更大的融资价值。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贸易商就人为地拉长商品的贸易链条,其主要手段就是加入更多的交易对手,甚至有贸易公司通过创立"壳公司"来拉长贸易链条。

这样一来,贸易商就可以使用同一笔货物开出更多次的发票。而把这些发票交给银行融资,就可以利用同一批货物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拿到廉价资金后,贸易公司再将这些资金转借给一些难以从银行直接融资的企业。

 

票据融资: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由于开具了大量的发票进行融资,因此其信用风险也被商业银行关注。由此就创造出一种看似更加“保险”的融资渠道——票据融资。票据由商业银行开具,被企业用于实际支付或者贴现贷款,由于票据背后往往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背书”,因此更容易被其他商业银行接受。同时,开票行可以从贸易商手中获得保证金存款,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存款基数,而开出的票据由于不在本行贴现,因此可以被计入表外业务,却不用计入贷款规模。因而一张票据达到了多重效果,也受到了很多商业银行的青睐。

贸易商拿到银行票据后,或选择商业银行进行贴现,或通过市场上的其他渠道进行贴现,都可以获得资金。当然,一些贸易商也用银票直接用于支付,这样一来也事实上提高了杠杆率并拉长了账期,因为一般而言,贸易商支付给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只有票面金额的一半。

数据显示,在2008年之前,未贴现银行票据的存量一直比较小于1万亿元;但是,在2008年之后,银行票据出现了显著上升,到今年8月份,未贴现票据存量则大约为7万亿元,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大量贸易融资额度通过不断的展期而被长期占用。

 

仓单融资:票据之外,贸易商也以手中的商品作为抵押,从商业银行获得相对廉价的资金,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商品可以相对容易实现变现,同时其价格相对透明且容易监控,以商品作为抵押自然被认为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模式。当然,这其中证明商品归属权的仓单也就是关键,为了取得银行的信任,很多贸易商甚至将抵押期限内将仓单的所有人变更为商业银行。然而,在去年的青岛港贸易融资丑闻中,事实上就出现了同样的商品被重复开出仓单的行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商业银行对于仓单融资行为的“信任模式”出现崩塌。

 

信用证融资:利用贸易融资为其他行业获取廉价资金之外,以金融套利为目的的虚假大宗商品融资在过去两年中也大量涌现,这与境内外利差较大和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贸易商使用美元信用证(期限为180天)来从境外进口大宗商品,然后再在境内市场销售。贸易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具有高利率的人民币。当信用证到期的时候,贸易商在用人民币买回美元并偿还美元债务。由于人民币的利率高且不断升值,贸易商因此可以通过利率差和汇率升值“双重获利”。在过去几年中,市场经常发现中国的贸易数据与港口吞吐量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虚假贸易在作祟。监管部门为打击虚假贸易,也出台过若干举措,目前来看其效果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很多金融产品的推出的本意是为了解决信用风险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来对冲和管理风险,但在现实操作中,却因为企业和银行对利益的过度追逐,最终导致了其被用于跨市场套利和监管套利。

 

同时需要关注的现象是,大量制造型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在主业上的利润率很低,普遍存在着净利润率低于银行利率的状况,这导致了企业陷入借款反而亏得更多的窘境。在这种状况下,因此一旦存在着通过金融渠道和杠杆增加其“财务收益”的机会,制造型企业往往难以拒绝,而制造业本身也因此成为了企业获得金融利润的平台。另一方面,出于创造贸易流的需要,大量的商品被进口至国内,一方面造成了商品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原料价格的下跌也吸引着另一些企业投身于制造业,最终造成产能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挤压整体制造型企业的利润。一旦泡沫破灭,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将面临更加痛苦的去产能和去杠杆的过程,而其财务状况的不理想也往往导致商业银行对其避之不及,反而加剧中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困境。

 

 

库存为何高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上不断增长的投资规模,中国对大宗商品一直有着较旺盛的需求,在过去20多年中,大宗商品进口出现了显著上升,这也推动了商品价格一直保持强势上升,中国因素也一直被认为是商品领域不败的神话。以铁矿石价格为例,在2000年之前,铁矿石的价格稳定在2030美元每吨,但在过去的10年中,铁矿石却长期稳定在100美元每吨的价格上方,全球铁矿石生产巨头们也纷纷取消与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年度供货定价合同,改为即期定价,也从侧面表明中国对于铁矿石的巨大需求。

但却有迹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增长的幅度显著超过了中国对商品实际需求的增长。以钢铁行业为例, 2003年之2007年期间,铁矿石供应(包括进口和国内生产)与粗钢产出之比维持在1.8左右,但在中国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之后, 2010年这一比率上升至2.5,近两年则进一步上升至3.0 。与此同时,中国的粗钢产量在过去几年几乎保持着个位数的增速,同时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下,但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却一直维持在1520%的实际增速,这样的差异显得令人费解——一般来说,矿产的利用率和工艺水平应该是在不断上升的,那么为什么中国钢厂生产同样的粗钢却需要更多的铁矿石呢?

事后来看,这一比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贸易商近年来将铁矿石当作抵押品来进行融资,而非用于实际生产,这样的一种行为也导致了中国港口的铁矿石库存长期保持在高位运行,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堆放在主要港口的进口铁矿石长期保持在8000万吨至1亿吨左右的规模上,这大约相当于中国4050天左右的进口数量。业内估计,港口库存铁矿石中大约有三分之一被用于融资。除了钢铁和铁矿石,铜、大豆和油脂等也被用于抵押来获得贸易融资。

 

风险来自何方?

贸易融资背后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期限错配和信用风险。在商品融资领域,大量的银行信贷都是期限在6个月之内的短期融资,但这些资金却往往被用于房地产和基建等长期项目融资,这种状况下,一旦商业银行停止对目前融资的展期,那么融资企业的资金链将面临较大的压力,而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互保等现象,这意味着一旦一家企业出现违约,那么与之存在着担保关系的企业也难以幸免。

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追索用于抵押的商品,而如果这些商品存在着重复抵押的问题,那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违约现象。在青岛港融资事件中,德诚矿业的倒下也事实上因为重复抵押被银行逼贷,最终导致爆仓。

伴随着人民币近期的贬值以及美元升息周期的临近,使用信用证融资套取美元和人民币利差的交易模式也将面临相当的风险。为了支付信用证项下的美元贷款,企业也可能通过贸易途径将资金调往海外,这也会造成“资本外流”的现象。

多米诺骨牌一旦被推下,那么未来造成的影响将难以预估,嘉能可深陷风暴,只是商品市场“去杠杆”的一个缩影而已。

话题:



0

推荐

周浩

周浩

17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负责北亚地区宏观和市场研究。目前常驻新加坡,此前若干年在上海工作生活。

文章